《中国18个地市慢阻肺诊疗报告》带来的提示

来源:华体会体育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1-06 08:04:09

  11月18日是第19个世界慢阻肺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改善慢阻肺生活,无论何人与何地”。当天,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、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协办的2020年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大会在京召开。会上,“幸福呼吸”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规范化推广项目发布了《中国18个地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报告》。

  《报告》提示,我国慢阻肺的防治现状不容乐观:缺人、缺设备、缺技术,公众知晓率、治疗率低;社会各界对于慢阻肺疾病的关注和重视程度,与其发病形势和疾病负担严重不匹配。以上问题亟须得到重视和解决。

  “幸福呼吸”项目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、国家呼吸中心·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牵头开展,于2017年11月启动。项目计划覆盖全国一级至三级医疗机构,推广慢阻肺分级规范化诊疗。

  截至今年10月底,项目组对全国18个地区各级医疗机构2017年和2018年慢阻肺诊疗情况做调查,了解各地区慢阻肺诊治能力现状,并在各地进行了慢阻肺相关问卷调研。

  《报告》指出,慢阻肺位居我国居民死因第三位,导致的寿命损失年也位居第三位,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。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“金标准”,而我国肺功能检査率非常低。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显示,只有12%的慢阻肺患者既往做过肺功能检查。

  “幸福呼吸”项目2017年试点地区的1386家医疗机构(其中三级医疗机构40家、二级医疗机构175家、一级医疗机构1171家)中,肺功能仪的总体配置率为22.87%。其中,18.69%的单位配置简易肺功能仪,5.19%的单位配置大肺功能仪。三级医院、二级医院、一级医院的配置比例呈现逐级减少特征:三级医院配备率为97.50%,二级医院配置率为58.29%,而一级医院仅为15.03%。

  血气分析在评估慢阻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、指导治疗、判断预后等方面具备极其重大作用。而对1085家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一级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,血气分析仪配备率仅有7.1%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没有办法进行呼吸衰竭的明确诊断。

  雾化吸入是呼吸治疗的强有力手段。项目组调查发现,在2017年试点地区中,三级医疗机构的配备率为97%,二级医疗机构的配备率为90.5%,一级医疗机构的配备率为53.3%。

  项目组据此建议,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医疗设施的配备情况,把肺功能仪配备作为基本要求,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早期筛査慢阻肺患者并实施早期干预治疗的能力。

  慢阻肺的防治,不但缺设备,还缺人。《报告》指出,“幸福呼吸”项目参与单位的医务人员中,医师占95%,助理医师占5%,所有助理医师均来自一级医疗机构。此外,从学历构成、职称等维度来看,基层医疗机构高品质人才比例明显偏低。

  高质量人才短缺,成为阻碍慢阻肺基层诊疗、康复的一大短板。《报告》提到,呼吸康复是慢阻肺稳定期最主要的非药物干预措施,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、提高生活品质、增加活动能力、降低慢阻肺住院率,并降低焦虑、抑郁等心理疾病发生的风险。截至2017年,试点地区中有10.41%的一级医疗机构、25.86%的二级医疗机构、77.5%的三级医疗机构可对慢阻肺患者进行肺康复指导。

  《报告》建议,进行慢阻肺防控中长期人才规划,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慢阻肺防治能力培训力度,加强人才政策保障,让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吸引且留住人才。同时,推动慢阻肺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的落实,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预防、首诊、诊断、稳定期治疗、康复治疗、患者教育和长期随访作用;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,强化呼吸专科医联体的技术引领、辐射和协同管理能力,以医联体为桥梁,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。

  据了解,“幸福呼吸”项目通过线上、线下多种形式,已对基层医生开展慢阻肺疾病相关诊疗知识培训424场,累计超32万人次参加了学习。

  《报告》提示,71.32%的公众表示愿意获取慢阻肺防治相关知识。项目组建议,应积极回应公众需求,加强慢阻肺防治知识传播,促进全民全社会重视慢阻肺,提高慢阻肺的知晓率及有效管理率。

  目前,该项目已在24个省份的28个地区开展,覆盖总人口1.3亿,26672例确诊慢阻肺患者纳入规范化长期随访管理。2021年,项目组拟在全国新增11个试点地区,覆盖31个省(区、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