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AI对抗高血压、糖尿病全国政协委员姚树坤谈智能管理慢病

来源:华体会体育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06:20:35

  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……这些看似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,不仅吞噬社会医疗资源,也在改变无数人的生活轨迹。

  全国政协委员、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长期关注慢病防治,他认为,传统的医疗手段往往止步于“治病”,而忽略了“管病”, 普遍缺少对因治疗。而AI技术提供了机会,让全民健康管理变得精准、高效、个性化。

  南方周末:过去你多次针对支持国内创新药发展建言献策,效果怎么样?今年你更关注哪一方面?

  姚树坤:2024年我提出建立价格保护制度,全链条支持国内创新药的可持续发展,现在我国在生物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。接下来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样让创新实现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,这需要医药、医保、医疗三医协同,不仅要协同,还要保证协调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这三方面的联动发展,为国民健康做出贡献。

  今年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充分的利用高新科技提高全民健康水平。尤其关注以智能化健康管理为突破口,实现高质量、高效率、低成本的慢病健康管理,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保障体系。

  姚树坤:慢病为个人、家庭、社会以及医保带来非常大负担。慢病中首位是高血压,成年人患病率为27.5%,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1.3%,其次糖尿病患病率为12.8%,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.2%,有近一半的成年人血糖异常。60岁以上人群中一种以上慢病患病率为75%,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58.3%,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19.4%。虽然我们的寿命在延长,但是许多60岁以上的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,生活品质必然受到很大影响。

  姚树坤:这些慢病有共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,例如体重超标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,而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仅占15%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通过生活方式干预,这些慢病既可以预防,又可以对因治疗,而不是用降压降糖药的对症治疗。如果我们将健康“四大基石”(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心理调适和戒烟限酒)做得很到位,就可以有效预防慢病,通过对慢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去除危险因素,就能轻松实现对因治疗,使患者的病情得到逆转。逆转是指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,让血压、血糖回到正常状态,这已经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是能轻松实现的。这在医学上称为长期缓解,如果他回到了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那么病情还会复发。

  姚树坤:我们现在已拥有多种微型化可穿戴设备,可以同时监测包括血糖、血压、心率、氧饱和度等多种生理指标。我们对慢病病人实时监测的同时,能够最终靠人工智能为患者提供饮食、运动等多方面的全天候、个性化、智能化警示和指导,这样做才能够大幅度提升健康管理的效率。

  南方周末:目前各个智能设备尚处于“各自为营”,如何打通壁垒,让监测的数据为慢病管理服务?

  姚树坤:我了解到一些科研单位已在这方面做了研发。今年我建议国家层面制定AI全民健康管理的有关政策,并有顶层设计。此外整合多方力量,例如把智能监测和智能健康管理整合在一起,这需要高校、科研单位、学会协会和政府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。另外,尽早开发出适合国民全生命周期、全方位、全场景的健康管理大模型,以便高效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。

  姚树坤:我了解到上海的一些“AI健康社区”已经做了一些开创性工作,居民体检参与率从32%提升至78%,这体现了AI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巨大潜力。在此基础上,能增加一些试点,同时逐渐完备慢病管理模型,以便不断向全民推广。

  姚树坤:AI可以参与“预防-保健-诊断-治疗-康复”全链条。比如从微型化、可穿戴、多参数生命指标的监测、传输,到膳食、运动、心理调适的智能化全天候警示,以及及时性、针对性指导和行为矫正等。如在糖尿病患者进餐中,AI健康管家实时监测到血糖升高,就能够最终靠手机app及时警示患者,停止进餐并增加运动量,这是目前智能健康管家能做到的。

  尽管这需要持续性投入,但这种投入将是非常低成本和高产出的。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实现两个目标,降低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等慢病的发病率,降低慢病的早残率。